📢 Gate廣場專屬 #WXTM创作大赛# 正式開啓!
聚焦 CandyDrop 第59期 —— MinoTari (WXTM),總獎池 70,000 枚 WXTM 等你贏!
🎯 關於 MinoTari (WXTM)
Tari 是一個以數字資產爲核心的區塊鏈協議,由 Rust 構建,致力於爲創作者提供設計全新數字體驗的平台。
通過 Tari,數字稀缺資產(如收藏品、遊戲資產等)將成爲創作者拓展商業價值的新方式。
🎨 活動時間:
2025年8月7日 17:00 - 8月12日 24:00(UTC+8)
📌 參與方式:
在 Gate廣場發布與 WXTM 或相關活動(充值 / 交易 / CandyDrop)相關的原創內容
內容不少於 100 字,形式不限(觀點分析、教程分享、圖文創意等)
添加標籤: #WXTM创作大赛# 和 #WXTM#
附本人活動截圖(如充值記錄、交易頁面或 CandyDrop 報名圖)
🏆 獎勵設置(共計 70,000 枚 WXTM):
一等獎(1名):20,000 枚 WXTM
二等獎(3名):10,000 枚 WXTM
三等獎(10名):2,000 枚 WXTM
📋 評選標準:
內容質量(主題相關、邏輯清晰、有深度)
用戶互動熱度(點讚、評論)
附帶參與截圖者優先
📄 活動說明:
內容必須原創,禁止抄襲和小號刷量行爲
獲獎用戶需完成 Gate廣場實名
Web3項目結構設計轉型 監管重點轉向實質控制
Web3項目結構設計面臨重大轉變
近十年來,Web3項目在結構設計上以規避監管爲主要導向。從海外基金到基金會、DAO治理和多地註冊等復雜架構,這些設計不僅滿足了治理和效率需求,也作爲應對監管不確定性的策略,爲項目方創造了一個可進可退的灰色地帶。然而,這種策略性結構設計正在失效。
全球主要監管機構正從關注表面形式轉向深入審查實質控制。美國、香港、新加坡等地的監管機構都開始採取"穿透式監管"。新出臺的DTSP規定就是一個明確信號:監管重點已轉向項目的實際運作方式、控制者身分和資金流向。
鑑於此,我們將從組織類型和運營模式兩個角度,分析五種常見的高風險結構,並結合實際案例,幫助Web3項目方識別潛在的合規風險。
基金會結構的真實性問題
許多項目方過去採用"基金會主導"的模式來規避責任,這些基金會通常註冊在開曼、新加坡或瑞士等地。表面上獨立運營,實則仍由創始團隊控制核心權限。
然而,隨着監管轉向"控制穿透"原則,這類結構正成爲重點審查對象。如果監管機構認定基金會缺乏實質獨立性,創始人可能被視爲實際發行人或運營人,面臨相關法律責任。判斷標準不再局限於註冊地或文件,而是關注決策控制權和推動力。
2023年,Synthetix主動調整基金會架構就是一個典型案例。面對澳大利亞的稅務和監管風險,Synthetix將原基金會清算,回歸DAO治理,並設立專門實體管理核心職能。這一舉動被視爲對"基金會中立性危機"的直接回應。
Terra(LUNA)的案例更具代表性。盡管Terraform Labs聲稱Luna Foundation Guard(LFG)獨立管理儲備資產,但實際上LFG完全受Do Kwon團隊控制。在美國SEC的指控中,LFG未能提供有效的法律隔離,Do Kwon仍被追究實際發行方責任。
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DTSP框架中明確指出,不接受"人員不到場"的基金會結構。只有具備實際運營能力和獨立治理機制的基金會,才可能作爲有效的法律隔離工具。因此,基金會並非"免責殼",如果項目方保留核心權限,基金會將被視爲結構遮罩而非責任隔離。相比搭建虛假中立結構,不如在早期就規劃責任清晰的運營架構,反而更具韌性。
DAO治理的實質性問題
去中心化治理原本是Web3項目實現權責分散的關鍵機制。但實際上,許多DAO治理架構已嚴重"空殼化"。常見問題包括:提案由項目團隊單方面發起,投票由內部控制,通過率接近100%,社區投票淪爲形式。
這種"去中心化外表+中心化實質"的治理模式正成爲監管重點。一旦項目面臨法律追責,如果DAO無法證明其實質治理能力和流程透明度,監管方可能直接將項目方視爲實際控制人,而非免責的"社區共識產物"。所謂"DAO共治"反而可能成爲反向證據,凸顯規避意圖。
2022年,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(CFTC)起訴Ooki DAO案是一個轉折點。監管機構首次對DAO本體發起訴訟,明確指出其"不因技術結構而豁免責任"。盡管項目方將運營權限交由DAO治理合約,但主要提案均由原運營方發起和推動,投票機制高度集中。最終,CFTC將前團隊成員與Ooki DAO一並列爲被告,認定其爲"非法衍生品交易平台"。
這一案件表明,DAO並不能自動承擔責任隔離功能。只有當治理結構具備真實的分布式決策能力,監管才可能承認其獨立性。美國SEC和CFTC均已指出,將重點關注DAO的"治理實質"和"利益集中度",而非僅僅接受"鏈上投票合約"的形式主義主張。
因此,DAO不是免責保險。如果治理流程無法獨立運作,治理權實際仍集中於原始團隊,那麼"去中心化"將無法構成法律意義上的責任轉移。真正具備韌性的治理結構,應在規則設計、投票機制和實際執行中實現權力透明和多方制衡。
結語
Web3項目的合規挑戰不僅在於"是否搭建結構",更在於"結構是否真實運作、權責是否清晰可辨"。基金會與DAO,這兩種常被視爲"合規保護層"的組織形式,在監管眼中可能恰恰是風險暴露的入口。
項目方需要認識到,表面的規避策略可能在監管眼中被視爲"故意"規避。因此,重要的是建立真正透明、分散且有效運作的治理結構,而不是僅僅依賴於形式上的法律架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