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总统 VS 美联储主席

撰文:B圈的咏琪

为什么美国总统和美联储主席总是因为降息问题水火不容?

在美国政治与经济的权力场中,有一对永远不可能和睦相处的「室友」——白宫总统与美联储主席。

一个盯着选票,一个盯着通胀;

一个追求短期繁荣,一个坚守长期稳定;

一个热衷于「放水」,一个死死拧紧货币阀门。

这种张力在特朗普和鲍威尔的对峙中被推向了极致:

一是:特朗普从上任那天起就不停喊话:「降息!降息!降息!最好从 4.25%一路砍到 1%!」

二是:而鲍威尔几乎铁了心要顶住压力,不愿再成为「第二个伯恩斯」。

为什么总统和美联储主席,尤其在「降息」问题上总是水火不容?要理解这个问题,我们需要从历史、现实和制度逻辑三个层面展开。

一、总统的政治逻辑:短期繁荣与选举周期

美国总统只有四年任期。这意味着:

首先:如果在任内经济不景气,失业率上升,股市低迷,选民的不满会迅速发酵。

其次:为了争取连任或帮助所在政党维持国会多数,总统必须展现「经济管理能力」,哪怕只是制造一种「繁荣的幻觉」。

  1. 降息的政治红利

降息能够带来一系列立竿见影的效果:

企业融资成本下降→ 投资和扩张加速;

家庭贷款更便宜→ 消费、房地产需求回暖;

股市受益→ 资本市场上涨,401(k)账户变漂亮,选民心情更好。

在这种逻辑下,总统天然倾向于推动降息,因为它是最简单、最快速、最直观的「经济兴奋剂」。

  1. 数据支撑

回顾历史,美国总统的支持率往往和经济数据高度相关:

里根:在 1984 年连任时,美国 GDP 增速高达 7.2%,失业率迅速下行,选民用压倒性选票让他继续执政。

小布什:在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支持率暴跌至 28%,共和党失去白宫。

拜登:在 2022 年中期选举前,因通胀高企(CPI 一度突破 9%)遭遇极大民意压力。

因此,总统对降息的诉求,本质上是对连任概率的投资。

二、美联储的制度逻辑:央行独立性与历史教训

与总统「急功近利」的逻辑不同,美联储主席必须考虑的是长周期的经济稳定性。

  1. 美联储的职责

根据《联邦储备法案》,美联储有「双重使命」:

维持价格稳定(防止通胀失控);实现充分就业。

这意味着,美联储需要在「通胀—就业」的平衡中做出冷静判断,而不是为一届政府的选举服务。

  1. 尼克松与伯恩斯:央行独立性的惨痛教训

最著名的例子发生在1970 年代。当时美国陷入「滞胀」:失业率 6.1%,通胀率 5.8%。尼克松为了连任,频繁施压美联储主席阿瑟·伯恩斯。数据说明了一切:

1971 年,美联储将利率从 5%骤降至 3.5%;

M 1 货币供应量增速飙升至8.4%,为二战后最高;

尼克松顺利连任,创造短暂繁荣;

但 1973 年石油危机叠加货币超发,通胀率飙升至 11%以上,美元崩盘,金价暴涨。

伯恩斯被钉上历史耻辱柱,他的名字成为「央行丧失独立性」的代名词。

  1. 鲍威尔的坚持

正因如此,鲍威尔面对特朗普的「猛攻」始终保持克制。

他很清楚:如果贸然大幅降息,不仅可能引发资产泡沫,还会让美国陷入第二次「滞胀陷阱」。历史告诉他:总统任期是四年,通胀遗产可能是十年。

三、现实对峙:特朗普 vs. 鲍威尔

在特朗普第一任内(2017—2021),这种对峙表现得尤为激烈。

接下来第二任期【2025——2029】,这种对峙会更加光明正大!

  1. 特朗普的诉求

2018 年贸易战爆发,美国经济面临不确定性;2020 年疫情冲击,美国失业率一度飙升至14.7%,创大萧条以来新高;特朗普急需货币宽松来稳住股市、托举经济,进而支撑自己的连任。

因此,他频繁在推特上公开点名批评鲍威尔,甚至暗示要解雇他。

  1. 鲍威尔的应对

面对 4.25%的利率,特朗普要求降到 1%;鲍威尔顶住压力,坚持渐进式降息,而不是「一刀切」;

这让特朗普愤愤不平,他认为:鲍威尔直接影响了美国的经济衰退,让美国持续维持高利率时代!

  1. 数据验证冲突

数据一:2019 年,美联储三次小幅降息后,标普 500 指数全年上涨28.9%,美国 GDP 增速维持在2.3%;

数据二:但 2020 年疫情冲击导致经济全年萎缩-3.4%,创二战以来最差纪录;

数据三:高利率对等的高失业率,非农数据的不理想。

可见,总统的政治压力与美联储的「审慎节奏」形成了直接冲突。

四、矛盾的制度根源:央行独立性与财政扩张

为什么这种冲突总是难以避免?原因在于制度设计本身。

  1. 「货币财政错位」

总统掌管财政政策,喜欢通过减税、扩大政府支出刺激经济;美联储掌管货币政策,必须通过加息或缩表抑制通胀。

这就导致财政在踩油门,货币在踩刹车。

  1. 「短期政治周期 vs. 长期经济周期」

总统的时间表是四年选举周期;美联储的考量是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宏观稳定。

这两种时间表天然错位,决定了双方的利益诉求难以一致。

  1. 「债务负担与通胀控制」

目前美国联邦债务已突破36.2 万亿美元,财政赤字占 GDP 比重接近6%。

如果利率维持高位,债务利息成本将急剧攀升(2024 年美国国债利息支出已达1.1 万亿美元)。

因此,总统和财政部更希望降息,以缓解债务压力。但从美联储角度看,这可能会放大通胀风险。

五、懂王的「无赖战术」与鲍威尔的底线

现在距离鲍威尔任期结束还有不到 10 个月【2022 年 5 月 23 日 – 2026 年 5 月 15 日】,特朗普开始将矛头从政策转向个人。

这意味着:

第一:如果鲍威尔坚持不降息,特朗普可能进一步施压,甚至动用政治资源迫使其妥协;

第二:如果鲍威尔妥协,美国可能再次走向「伯恩斯陷阱」,即短期繁荣换来长期通胀;

第三:如果双方僵持到大选后,鲍威尔的历史定位或将取决于这最后一年。

鲍威尔心里明白:退位后,特朗普可以为所欲为;在任内,他必须坚守央行独立性,否则遗臭万年。

六、权力博弈的必然冲突

从尼克松与伯恩斯,到特朗普与鲍威尔,甚至未来任何总统与美联储主席之间,降息之争都不可能消失。

因为这不是简单的政策分歧,而是制度设计与利益诉求的必然冲突:

总统要的是短期政治红利;美联储要的是长期经济稳定。

历史一再证明:当央行屈服于政治压力时,通胀往往失控,代价最终由全体民众承担。

因此,今天的鲍威尔宁愿被骂「铁头」,也不愿成为「第二个伯恩斯」。

而这场关于「降息」的拉锯战,注定会贯穿美国政治与经济的全部周期。

一句话总结:总统要的是选票,美联储守的是信用。两者水火不容,才是美国制度正常运转的真实写照。

TRUMP-4.61%
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,仅供参考(非陈述/保证),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,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。详见声明
  • 赞赏
  • 评论
  • 转发
  • 分享
评论
0/400
暂无评论
交易,随时随地
qrCode
扫码下载 Gate App
社群列表
简体中文
  • 简体中文
  • English
  • Tiếng Việt
  • 繁體中文
  • Español
  • Русский
  • Français (Afrique)
  • Português (Portugal)
  • Bahasa Indonesia
  • 日本語
  • بالعربية
  • Українська
  • Português (Brasil)